当前位置:墨兮台文学网>其他小说>孝与不孝生死绕>身在蜀汉心在魏

身在蜀汉心在魏 (1 / 2)

通过键盘敲打出这么一个文题时,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惆怅。原因在于:相对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"身在曹营心在汉",文题所蕴含的负面感,是那么的令人窒息。因为在罗贯中所着的《三国演义》中,蜀汉一直以"匡扶汉室"的形象留存于世,现在竟然有人反其道而行之,杜撰出这么一个"身在蜀汉心在魏"说法,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吗?

事实上,这事还真不是杜撰!无论演义中的戏说,还是正史中的详记,对蜀汉而言,都是一道过不去的坎、一次忘不了的痛、一件雪不了的耻!

曾有史学家断言:如果蜀汉没有"这坎"、"这痛"、"这耻",那么蜀汉的崛起,无疑不可限量,至少,费祎所推行的治国方略,不会让蜀国第一个消亡。

说了那么多,似有必要切入正题。今天所涉主角,姓郭名循。关于郭循,由于罗贯中在《三国演义》中一笔带过,因此知道他的人相对稀少。

郭循,出生年月不详,别名郭修、郭修,字孝先,凉州西平,即时下甘肃省西宁市人。史书多用郭修之名,本文依"百度",择用郭循。

郭循事奉蜀汉,与姜维有关。大家知道,诸葛亮在世时,为了完成刘备"匡扶汉室"之夙愿,六出祈山,直至"鞠躬尽瘁"于五丈原。即使在临死前,他还谆谆教导姜维要将"匡扶汉室"进行到底。姜维也是执着,在之后的岁月中,进行了大小不下十一次的北伐!如果蜀汉不灭的话,以他"不到黄河心不死"的性情,或许还会进行第十二次、十三次,乃至N次的北伐。

面对蜀汉不停地折腾犯境,作为曹魏政权,自然只有派兵抵御。公元250年,身为魏国西平郡中郎将的郭循,奉令带兵与姜维所率的蜀军交战。说句实在话,以郭循的那点资历,想要抗衡有着"小诸葛"之称的姜维,着实是嫩了点。就是因为嫩,郭循最后成为姜维的俘虏。

古代对于俘虏,一般采用两种方式:一是收编,为己所用;二是格杀,以绝后患。也许有人会说,难道就没有第三种方式,比如发放路费让他们卸甲归田吗?这种方式有,但不多,原因很简单,这么做,带有"放虎归山"之嫌,说实话,一朝被蛇咬了,谁愿意再次遇到蛇啊?

郭循成了俘虏后,决定走"识时务为俊杰"之路。大家知道,三国时期的战场信息,几乎还靠烽火传递。如想了解、掌握、利用敌方的天时、地理、人和之类情报,最为简便的办法,就是充分利用降卒提供的信息。

为了说明这个问题,试举一例。公元219年,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,蜀军俘虏了曹魏大将徐晃手下的将领王平,赵云稍加审问后,即将愿意投蜀的王平,推荐给了刘备。赵云为何要这么做?盖因王平深耕曹魏军界多年,知道曹魏政权诸多内幕,可以为蜀汉所用啊。刘备当下任命王平为牙门将、裨将军,具体从事参谋类的工作。这类"化敌为友"的做法,在三国时期的曹魏、东吴、蜀汉,属于司空见惯。比如孙权,对曹魏降将于禁,友好到"驭驾并行"的程度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